飛天伎樂一詞﹐最早是出現在東魏楊衒之寫的《洛陽伽藍記》一書中。但在甘肅永靖炳靈寺具有西元420年紀年的第169窟裏﹐就已經用美女的形象來表現了﹐也許衹有這樣做﹐中國的佛教徒們才能接受這些印度佛教中的歌舞音樂神。莫高窟的飛天伎樂﹐是與洞窟同時出現的﹐主要是在佛傳﹑本生故事中﹐為表示對佛行善情節的禮讚與歌頌﹐將飛天以散花祝願的形式繪制在畫面上方的虛空中。或是在釋迦牟尼的說法圖中﹐飛天也會以侍從﹑護法的形象出現在空中。
早期的飛天伎樂一般都有健碩的型體﹐身體扭動成V字形﹐再經過西域式的凹凸暈染﹐給人一種樸拙的情趣。北魏晚期以後﹐隨著秀骨清象造型的流行﹐飛天伎樂也完全吸收了當時在南朝流行的飛仙形象﹐而變得清秀﹑瀟灑了﹐但是人物身體的動感仍不太多樣化 。到了北周時代﹐在環繞佛殿窟四壁上方一周的宮殿裏﹐飛天伎樂騰空而起﹐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歌舞隊伍﹐至少也有三五十身。她們有的吹笛﹐有的擊鼓﹐有的彈箏﹐有的托槃獻花﹐有的揮臂跳躍﹐有的揚手散花﹐飛飄在天空中。形象地展現了《妙法蓮華經》中所說的“諸天伎樂﹐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起﹐雨諸天花”的歡樂景象。
隋代莫高窟中的飛天﹐除了依然繪制繞窟一周的行列外﹐還出現了繪制在大龕頂部的自由活潑的飛天。另外﹐在窟頂華蓋式的藻井中心﹐變成了蔚藍的天空﹐有的在蓮花中心畫三衹白兔﹐它們循環奔跑﹐互相追逐。蓮花的四周圍繞著一群飛天﹐其中還有裸體童子﹐他們一起在彩雲中飄蕩﹐在天空中旋轉起舞。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一篇《阿彌陀經講經文》變文中﹐有這樣一句﹕“化生童子見飛天﹐落花空中左右旋。”這些畫面所要表現的﹐正是這樣一個藝術境界。
人們會問﹕飛天的“天”是什麽意思呢﹖唐代的吉藏大師在《金光明經疏》中曾解釋說﹕“外國呼神亦為天。”可見﹐這些飛行散花奏樂的美女們﹐是有別於世間凡人的。她們雖然代表著佛教裏的歌舞音樂神﹐可在我們一般人眼裏﹐她們是天真無邪﹑純潔可愛的美麗女神﹐是天上的仙女。而人們心中這種美好的形象﹐衹是針對莫高窟唐代飛天伎樂而言的。我們在開篇提到的現代敦煌的飛天雕塑﹐以及《絲路花雨》中的反彈琵琶女子﹐都是取材於唐代莫高窟中的藝術形象。
唐代的飛天的確是不同凡響的﹐她們在活動領域與藝術形象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。首先﹐佛殿窟頂的藻井四周﹐仍然是飛天伎樂的活動空間﹔在正壁大龕的頂部﹐也有一些飛天在自由地飛翔﹐快樂地彈唱。除此之外﹐唐代石窟盛行的經變畫中﹐那象徵著西方極樂世界的蔚藍天空﹐也成了飛天們翺翔的領域﹐她們有的腳踏彩雲﹐徐徐降落﹔有的昂首揮臂﹐如同在大海裏潛遊﹔有的手捧鮮花﹐直沖雲霄﹔有的手托花槃﹐疾速地橫跨長空﹔有的揮舞長飄帶﹐在重樓高閣之上騰空而起﹔有的奔騰自如﹐淩空回首。唐代詩人韋渠牟在《步虛詞》中描寫仙女說﹕“飄飄九霄外﹐下視望仙宮。”唐代莫高窟中的飛天﹐正是這些仙女們的生動寫照。除了單身獨自遨遊的飛天外﹐唐代還出現了成對的雙飛天﹐她們有的互相追趕﹐形成一個疾速旋轉的圓圈﹔有的手揮蓮蕾﹐並肩從碧空悠悠降落﹔有的一個在前面飛﹐揚手散花﹐回首呼應﹐另一個在後面追﹐彩帶隨風飄向了身後﹐使我們如睹仙女們追逐嬉戲。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就有一首詠嘆仙女的詩句﹕“素手把芙蓉﹐虛步躡太清﹔霓裳曳廣帶﹐飄拂昇飛行。”相比之下﹐敦煌唐代的飛天意境﹐更是一首難以言傳的有形詩篇。
唐代飛天的飛動之美是富於變幻的﹐她們在空中跳躍﹑懸遊﹑浮游﹑翻飛﹐或冉冉上昇﹐或舒展自如﹐有著各種各樣豐富的動勢。更主要的還是表現在昇騰和俯沖的姿式上﹐她們有的象飛鳥從高空俯沖直下﹐有的則斜掠疾掃﹐翩然回翔﹐動作雖然驚險﹐卻絕不會給人以即將墜落的感覺。很多人都見過西方基督教世界裏的天使畫像﹐那些可愛的金發裸體童子們是靠著身體上的雙翼來飛翔的。敦煌的飛天們卻沒有生出兩衹翅膀﹐但人們相信她們與生俱來的飛行神通。為了能表現出飛天飛行的動感﹐畫家們特意在她們的衣裙飄帶和天空中的流雲上下功夫﹕人體的動勢和衣帶﹑雲氣﹑飛花構成了和諧的飛行韻律﹐好像是人體的動勢導致了衣帶的飄動﹐微風的蕩漾又使飛花隨意飄浮﹔又好像是風吹雲動才導致了衣帶的飄舉﹐雲動帶飄又推動著人體的飛翔。有形的人﹑帶﹑雲﹑花和無形的風互相影響滲透﹐形成一組永遠飛升的統一旋律。
在唐代經變畫的中﹑下部比較顯著的部位﹐一般都畫著伎樂們跳舞彈琴的場面﹐大部分是一組﹐個別的有二組﹑三組。每組都有一個或兩個跳舞的舞伎﹐兩邊是伴奏音樂的樂伎﹐少的有兩人﹐多的可達30人。畫面上出現的每個舞伎的舞姿﹐衹是表現了舞蹈過程中那優美的一瞬間﹐她們大多雙手拿著長長的錦帶﹐在身體周圍上下飄舉﹑左右迴旋。這種持錦帶而舞﹐正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形式﹐在唐代墓室壁畫中﹐可以見到女子持帔帛翩翩起舞的形象。她們有的動作疾馳矯健﹐有的輕盈舒緩﹐有的跳躍﹐有的旋轉﹐在這些千姿百態﹑異彩紛呈的舞姿中﹐又都具有著嫵媚動人的風韻﹐嫻雅溫婉的神情。柔曼的手臂﹐扭擺的腰枝﹐勾腳的動作﹐都貫穿著女舞蹈藝人們所特有的柔媚多姿的體態。這些優美的舞蹈藝術形象﹐與唐人詩句中的“纖腰弄明月﹐長袖舞春風”﹑“細腰爭舞君沈醉”﹑“願對君王舞細腰”﹐正好相映成趣。中唐第112窟經變畫中的反彈琵琶舞伎﹐更是唐代舞蹈人物中的代表作。初唐第220窟北壁《東方藥師變》中﹐還畫著唐代唯一的一組四舞伎振臂共舞的場面。
當空飄舞的飛天﹐和演奏樂器的伎樂﹐並不為敦煌所特有﹐在中國大地的許多石窟寺院中﹐都有她們的形象﹐但以莫高窟的數量最多﹐現存大約有4500多身。在石窟寺裏的各路神靈中﹐飛天伎樂的地位是那麽渺小﹐但又是那麽的美麗﹐以致於被人們所普遍喜愛﹑接受。飛天伎樂雖然和我們心目中的仙女形象沒什麽差別﹐但他們的故鄉卻在印度﹐她們是伴隨著佛教向東傳播﹐才飛到中國大地的。在佛教的眾神世界裏﹐每當佛陀向眾生說法時﹐都會有八部天龍前來充當他的護法神﹐他們是天﹑龍﹑夜叉﹑乾撻婆﹑阿修羅﹑迦樓羅﹑緊那羅﹑摩撻羅迦﹐又稱作“天龍八部”。其中的乾撻婆和緊那羅﹐就是飛天伎樂的原型。
乾撻婆﹐是梵文天歌神的音譯﹐因為他周身散發著香氣﹐所以又叫香音神。《慧苑音義》中說﹕在十寶山間﹐有一種音樂神﹐名叫乾撻婆。上界的諸天神如果需要音樂娛樂﹐這種神通過他們的特異功能瞭解天神們的意思﹐立即飛往那裏演奏快樂的音樂。乾撻婆王是這種神的首領﹐又稱作音樂天﹐他頭戴八角冠﹐長著一身紅色的肌肉﹐左手拿簫笛﹐右手持寶劍﹐體態魁梧﹐威力十足。相傳﹐他曾經率領無數的乾撻婆神到釋迦佛那裏去奏樂﹐讚美佛的功德無量﹐他們的音響使三千大千世界都受到了震動。乾撻婆王還會變幻魔法﹐他能使大海上空現出城市宮殿﹐如同海市蜃樓一般﹐可望而不可及。
緊那羅﹐是梵文天樂神的音譯﹐唐代的《慧琳音義》說這種神很擅長歌舞﹐能發出微妙的音響。他們也住在十寶山中﹐緊那羅的男性是馬頭人身的形象﹐不太雅觀﹔而女性緊那羅則相貌端麗﹐能歌善舞﹐多嫁給乾撻婆為妻。相傳﹐曾經有五百位仙人正在山中虔誠修道﹐恰巧有位緊那羅女也正在天池中沐浴唱歌﹐她的歌聲如鶯啼燕語﹐美妙無比﹐迴旋於兩山之間。那五百仙人聽到歌聲﹐頓時心慌意亂﹐再也無法進行禪定了。我們通常所說的飛天伎樂﹐就是乾撻婆與緊那羅的合稱。
飛天以香爲食,不近酒肉,每當天上舉行佛會,便淩空飛舞,抛灑鮮花,以作歌舞。故又稱香神,樂神或者香音神。這圖中不止有飛天,也有樂伎和佛像。
資料來源不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