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個人很重視生活上的隱私,我喜歡衣衫不整的睡覺,也喜歡衣衫不整的在房間裡活動,呆在房間裡就是要輕鬆,我才不管別人怎麼生活,但這是我的生活方式。
我選擇關起房門不讓人參觀,因為我房間不是滿足人家好奇心的地方,我有我的秘密,喜歡的書的類型,正在使用的藥品,房間很亂,我不願意有個人跑來,參觀我的房間滿足她的求知欲(或者利用,例如借宿)以後,用一種怪表情跟我說:你房間好亂。
甚至就此跟我討論:我看見你房間有XXX,那個好用嗎?我都覺得這樣還蠻尷尬的。
一起生活了20幾年的家人,他們要進來我也不會說不可以,但是突然開門就很誇張了,如果我正穿著內褲呢?如果我正在換衣服呢?進入前取得允許,是應有的禮貌和尊重吧?
昨天發生一件事情,讓我很不開心。
偌大的家中只有我一人和寵物們,外面下著雨,空氣涼涼的,貪圖涼快的我就開著門通風,只穿著內褲悠哉的享受線上遊戲的娛樂。
突然我聽見我媽回來了,他沒跟我說會帶弟弟女朋友回家,所以毫無防備的,她跑到我房間門口,掀開門簾說:哈囉。
當下我真的很生氣,先前就告訴過她,我房間很亂,不想給她看見。我心中還想著,這樣說應該就會明白並且尊重我,假如她要趁我不在家時來偷看,那也是她自己人品的問題,至少我在的時候尊重一下我的意願吧。
結果今天因為我想通風,她認為,門簾不是門,我開著門就等於歡迎參觀嗎?但是門簾不就是想要遮某些東西才用的?
我也不知道對客人這樣生氣,是我的過度反應還是怎麼樣,只是覺得,台灣的人,不懂的尊重他人的意願嗎?發生過好幾次我明說不願意,還是有人要掀開門簾的舉動,家人就算了,客人還如此,讓我非常惱火,如此的行為我會記得一輩子。
我沒邀請你,你不可以進來。我在自己的家裡開著房門都要被人冒犯隱私,這樣對嗎?再好的朋友也不是什麼都可以分享的吧?
深思自己的情緒反應是不是應當之餘,同時上網查詢台灣人對隱私問題的看法是什麼。
首先是查詢關於隱私的定義。
以下引用一些資料
1.
隱私權在聯合國頒佈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的第十二條被明確定義:
任何人的私生活、家庭、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,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。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,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。 (http://www.humanrights-china.org/china/rqfg/R120011029133820.htm)
2.
「隱私」這個詞彙很難定義。在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中,有個法官把隱私定義為「一個人獨處的權利」,這個定義其實相當模糊,或許先瞭解什麼情況下有隱私,而什麼情況下沒有隱私,反而比較容易。隱私有三種基本形式:觀察上的隱私、資訊上的隱私,以及行為上的隱私。
觀察上的隱私:如果一個人或一個人以上,不必遭受別人的觀察,就保有觀察上的隱私。舉例而言,有個人決定一個人獨處,沒人看得見或聽得見他在做什麼,就屬於這種情況。
資 訊上的隱私:如果一個人或一個人以上,不讓別人擁有他們所有的資訊,就保有資訊上的隱私。舉例而言,一個人保留有關自己的資訊,不告訴別人,就屬於這種情 況,這類資訊可能是這個人的年齡、信用評等,也可能是別人和他分享的某個秘密,或是病患與醫師間、甚至夫妻之間的關係。
行為上的隱私:如果一個人或一個人以上,可以自由地表現出各種行為,不受他人的幹擾,就屬於這種情況。舉例而言,兩個人離開群體,到旁邊進行一段不希望別人聽見的對話,像這樣想法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談論事情,這就是擁有行為上的隱私。
隱私的內容:當事物—包括抽象的事物,例如想法—能夠保持私密的狀態,就表示有隱私。隱私的內容可能包括電話內容、信用卡號碼、行為等。小朋友應該瞭解,我們不想讓某個人、某個團體、或某個機構,知道我們希望保持隱私的內容。隱私內容的實例包括不讓家人得知某一段電話對話的內容,不讓電話訪問人員得知信用卡號碼等,或者不讓家園受到政府的監控,也屬於這個範圍。
http://www.hre.edu.tw/report/new/epaper/no05/topic5_1.htm
3.
隱私學界通說認爲,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、群體利益無關,當事人不願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資訊,當事人不願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,以及當事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。
以上參考資料來源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42706197
我在yahoo奇摩搜尋關於隱私,作客,生活等等關鍵字,發現台灣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很少,似乎呼應了台灣人比較不重隱私的情形,大部分出現的頁面都是關於網路隱私權的使用條例。
台灣地小人稠,人與人之間的空間狹小,大概有很多家庭沒有辦法維持隱私這樣的東西吧?也因此教育出來的小孩比較沒有這部分的觀念。
分享一則同樣是網路上找到的故事。
高材生,人情世故零分 文/ 蔣碧君(國中教師)
模擬考甫結束,我承諾招待考前幾名的學生到家中作客。
約定時間的前一個星期,我便和外子忙裡忙外的打掃兼採買,而我那從不下廚的另一半也研究起食譜,費心準備當天的餐點和零食。
星期六早上,我開車去接學生,看見他們雀躍的模樣,我忍不住洩漏中午的菜單內容。
沒想到他們竟七嘴八舌的說:
「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呢?」
「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
「老師妳煮的東西能吃嗎?」
一陣哄笑之後,我有點被潑冷水的感覺……
才進家門,我正要開口介紹師丈時,聽見有人竊竊的說:
「他是誰啊?有點胖!」
「一點也不帥…!」
我抬頭看見外子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,趕緊要學生向他問好。
趁他們坐定,我趕緊走進廚房和外子一起準備飲料,誰知道這時竟有三個同學偷溜進我們的臥房,對著房裡的照片及擺設品頭論足起來。
我強忍心中怒火,提醒他們應該尊重別人的隱私,難道已經國三的學生,連這點基本禮貌都不懂嗎?
一陣說教之後,他們變安靜了,氣氛也搞得怪怪的。
吃完午飯,他們嚷著要離開,我也不想強留他們。
只是一回頭,面對滿桌未收拾的杯盤和一地的雜誌、撲克牌、CD……我忽然覺得臉上一陣熱,是我沒把他們教好嗎?
這些孩子功課都很好,怎麼那麼不懂事呢?
不會體貼別人,不懂得別人的用心,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;不懂得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,甚至連做人的基本禮貌都不懂,去人家家裡,不知要幫忙,隨意進入別人臥房,吃完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碗筷,臨離去連一聲謝謝也沒有……。
是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這些,所以不會?還是家中父母沒教或不懂得教呢?
這些孩子生活在優渥環境中,只學會了自以為是,學會了理所當然的接受,只學會了永不滿足。
或許我已LKK,但是每天面對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面對一群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
人的「未來棟梁」,我竟心虛的想問:「他們會變成這樣,是誰的責任和損失呢?」
**** **** **** **** **** **** **** **** **** ****
滿懷歉意對號入座 【林緣昭(中縣讀者)】
那天看到「高材生,人情世故零分」這篇文章,心裡好有感觸。隔天早餐時,就念了這篇文章和三個孩子分享。他們各有不同的反應,但應該都有收穫吧!也和大家分 享……
老大,國中一年級,聽完後一臉尷尬,沒發表任何高見。
她平時話不停口,也是像文章中所提,把「老師你煮的東西能吃嗎?」這種損人的話掛在嘴邊的女生,而且她更常說的是文中也提到的「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每次大
家一起外出用餐,若是去的地方沒有麵食,她一定很不高興的說:「哦!我比較想吃麵耶!」也許她有種被「點名」的感覺。
老二,國小四年級,聽完後她說:「老師那麼不爽,乾脆痛扁他們一頓!」
我告訴她,我覺得老師不會痛扁他們,只是很痛心,為什麼「好學生」能把學校功課學習得那麼好,卻在另一門「做人」的基本功課上得了零分?
老師也檢討自己,是否少教導了這一個部分?只是老師很無辜,因為身為媽媽的我,
也覺得做人很重要,所以該教的教,該講的講,每次要外出作客,一定重複:「要有禮貌,鞋要擺好,不亂動東西,玩具玩完要收拾……」
可是我一開口,孩子就嫌我煩,嫌我囉嗦。
聽完我的長篇大論,老二說:「我和姊姊常不懂妳的用心。」聽到她這句成熟懂事的話,讓我先是一愣,不知該接什麼話好;回神後才回她:「學習當個好客人,也是重要的功課,希望妳以後會是一個好客人。」
老三,國小二年級,聽完後他拿了報紙,仔細再看了一遍,然後說:
「老師下次可能不會再請他們到家裡吃飯了。」
我說:「小鈞,你覺不覺得你很像說『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?』的那一位同學?」
他反駁:「我哪有?」但說得很心虛。
我好像看到自家小孩出現在報紙上老師的家,心裡滿是歉疚,更覺得我必須再次和他們談談關於所謂人情世故的課題。
看過了許多資料,可能我對隱私觀念比較接近美日這一些比較重隱私的國家,我的私生活只對家人開放,而弟弟的女朋友,雖然相處蠻愉快,畢竟不算是20幾年的家人,她很希望自己和我家人一樣才會這樣吧?不過這部分真的是我的逆鱗,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。
去別人家作客,態度是很重要的,有許多的規則,但是基本上都是出於對主人家的尊重,不隨便亂動東西,別一廂情願的待的太久,自己也能夠付出心力是最好的,例如自己用過的碗盤自己洗,別隨便開別人的門進入私人的空間,別問隱私的事情。
門開著不代表歡迎參觀唷!
エコアクション